top of page

【六國論】全文語譯、內容分析、寫作手法、修辭手法|DSE中文12篇範文|文言指定篇章精讀

Upskyler
六國論

《六國論》是DSE中文12篇範文之一,以下整理了《六國論》溫習懶人包,包括全文語譯、注釋、段旨、內容分析、結構分析、論證手法、修辭手法、六國論DSE題目等,助你溫書!《六國論》是作者蘇洵藉記述六國滅亡的歷史,使之與北宋情況相互契合,達借古諷今目的,提醒北宋當權者應有的治國之道,避免重蹈六國覆轍。



六國論|原文、全文語譯

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曰: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。」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,故曰「弊在賂秦」也。


六國之所以破敗滅亡,不是因為兵器不夠鋒利,也不是因為作戰能力不佳,其弊病在於割地贈秦。割地贈秦而導致國力虧損,就是滅亡的主要原因。有人說:「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割地贈秦的緣故嗎?」回答:「不割地的國家也因為割地贈秦的國家而滅亡了。」他們失去了強力的後援,無法獨自保全。所以說:弊病在於割地讓秦啊!
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;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


秦國除了靠武力攻取他國外,(由於各國割地求和,)小則可以獲得一個城邑,大則可以獲得一座城池。秦國因他國割贈而得的城邑,與戰勝而奪得的相比,實際上要多出百倍;諸侯因割地求和而失去的土地,比起戰敗而失去的,其實亦多出百倍。那麼,秦國最大的貪欲,諸侯最大的禍患,本來就不在於戰爭。回想諸侯的歷代祖先,冒着風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得到尺寸的土地。子孫對待這些土地卻不怎麼珍惜,把它們拿來送給別人,像拋棄野草一般。今日割贈五座城池,明日割讓十座城池,然後才換來一夜安睡。翌日起來環顧四面邊境,秦國軍隊又來到了。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,而強暴的秦國貪欲並不會滿足,諸侯奉獻給秦國的土地愈多,秦國對諸侯的侵略就愈急迫,故此不用交戰,強弱勝敗的局面已經清楚分明了。六國最終滅亡,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古人說:「用土地來侍奉秦國,就像拋擲柴薪去滅火,柴薪燃燒不完,火就不會熄滅。」這句話實在太有道理。
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于秦,二敗而三勝;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;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,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於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

齊國未曾割地賂秦,最終也隨着五國滅亡,為甚麼呢?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的緣故。五國既已喪亡,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。燕國和趙國的君主,起初有長遠的計策,能夠守護自己的國土,堅持不割地賂秦。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,卻在較晚才滅亡,這正是用兵抗秦的成效。直至燕太子丹以荊軻行刺秦王作為抗秦的策略,才加速了亡國禍患。趙國曾五次與秦交戰,兩次戰敗而三次得勝;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,李牧接連擊退秦軍。及至李牧因讒言陷害而遭殺害,趙國首都邯鄲也淪為秦國的郡縣,真可惜趙國以武力抗秦卻未能貫徹到底。況且燕國和趙國處於秦國差不多已消滅淨盡諸國的時候,可以說是計窮力竭,孤立無援,戰敗滅亡,實在無可奈何。假使當初韓、魏、楚三國都珍惜自己的國土,齊國不依附秦國,燕國不派荊軻行刺,趙國良將李牧仍在,那麼勝敗存亡的運數,假若與秦國相比,或許就不易估量了。

嗚呼!以賂秦之地,封天下之謀臣;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;幷力西嚮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!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


唉!(假如六國)以賂秦的土地來封賞天下的謀士,以事奉秦國的心思來禮待天下的奇才,合力向西抗秦,那麼我恐怕秦人(將害怕得)連吃飯也吞不下去了。可悲啊!具備這樣(有利)的形勢,卻被秦國積累的威勢所脅迫,每天每月割讓自己的領土,以致走向滅亡。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被敵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啊!
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於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;茍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!


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,他們的勢力不及秦國,但還是有不靠割地而可戰勝秦國的形勢。如果有廣大的天下,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,那就連六國也不如了!


六國論|重點字詞解釋、注釋


六國論第一段


  1. 兵:兵器,借代指軍隊

  2. 弊:弊病

  3. 虧:減損

  4. 或:文言不定指代詞,指有些人、某些人

  5. 互:相繼

  6. 喪:引申而指喪失、滅亡

  7. 率:副詞,全,都

  8. 蓋:發語辭,並無實義

  9. 獨完:獨自保全自身


六國論第二段


  1. 固:原來,本來

  2. 思:想

  3. 厥:代詞,他們

  4. 暴:暴露、顯露

  5. 尺寸之地:形容土地之微小

  6. 視:看待

  7. 舉:全、都

  8. 草芥:比喻微賤之物

  9. 奉:奉獻

  10. 彌:副詞,愈益

  11. 判:判別,分別

  12. 顛覆:傾覆,滅亡

  13. 固:原來,本來

  14. 事:侍奉,供奉


六國論第三段


  1. 遷滅:指國家滅亡、覆亡

  2. 與:相與,交好

  3. 既:已經

  4. 免:免除,倖免

  5. 遠略:長遠之策

  6. 斯:代詞,此

  7. 效:功效,成果

  8. 至:直至

  9. 始:才

  10. 速:加速

  11. 禍:禍患

  12. 焉:表示感嘆

  13. 連:接續

  14. 卻:退卻,指擊敗

  15. 洎:到,及,至

  16. 以:因

  17. 讒:毀謗别人的說話

  18. 革:革除

  19. 滅:消滅

  20. 殆:副詞,幾乎,差不多

  21. 誠:實在,確實

  22. 向使:假使,假如

  23. 愛:愛惜,珍惜

  24. 不行:不用

  25. 猶:仍舊,還

  26. 數:命數

  27. 當:假如,假使

  28. 量:估量,判斷


六國論第四段


  1. 嗚呼:文言感嘆詞,表示悲痛的語氣

  2. 禮:動詞,禮待

  3. 幷力:合力

  4. 嚮:向,面,對

  5. 嚥:咽喉

  6. 悲夫:文言感嘆詞,表示悲痛的語氣

  7. 劫:脅迫,懾服

  8. 趨:走向


六國論第五段


  1. 茍:假若,如果

  2. 從:跟從,依隨

  3. 故事:舊事,前例

  4. 是:代詞,此,這



六國論|段落大意


六國論共有5個自然段,以下是六國論的段落大意:

段落

段落大意

1

開宗明義,提出中心論點:六國減亡的主因在於割地賂秦。

2

指出楚、韓、魏(賂秦的國家)如何因賂秦而滅亡。

3

指出齊、燕、趙(不賂秦國家)滅亡的原因,說明其因賄秦國家而滅亡的道理,進而指出六國抗秦的可行之道。

4

總結六國的歷史教訓。提出抗秦策略,並感嘆六國未能善用有利形勢而遭秦滅亡。

5

借古諷今,帶出全文主旨。



六國論|全文結構分析

段落

結構 

文章內容

1

下筆立論、先破

後立

全文開首提出「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的駁論,並隨即帶出「弊在賂秦」的論點,開啟下文兩個論點:(一)「賂秦而力虧」,(二)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。

2

正面論證 

論證「賂秦而力虧」

割地賂秦(楚、韓、魏)會削弱自身國力,同時壯大秦國,此消彼長。

3

反面論證 

論證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、「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

以齊、燕、趙各國勢力孤弱失援論證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,及燕、趙曾嘗試用兵論證「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。

4

提出建議

提出賂賄秦國以外的抵抗秦國的策略。

5

結論、借古諷今 

借古諷今,指出即使是六國尚有可以戰勝秦國的方法,現今統一王朝應避免重蹈六國覆轍。



六國論|論證手法

論證手法 

原文內容

對比論證

  • 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

    (分析:對比秦國在戰爭中所得土地及接受諸侯請和所得土地,及對比六國在戰爭中失去土地和向秦國請和所失土地)

  • 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

    (分析:對比諸侯的祖先艱苦得來國土及子孫輕易割地賂秦)

  • 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

    (分析:對比諸侯很多的割地數量,和其以換取安寧的極短時間)

  • 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

    (分析:對比諸侯的土地數量有限,和秦國的無限貪欲)

引用論證

  • 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

    (分析:引用蘇代的說話)



六國論|修辭手法

修辭手法

原文內容

比喻

  • 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

  • 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

設問

  • 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曰: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。」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

  • 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

對偶

  • 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

  • 暴霜露,斬荊棘

  • 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

  • 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

  • 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

  • 薪不盡,火不滅

對比

  •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

  • 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

  • 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

  • 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

  • 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;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

誇張

  • 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;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


六國論|文言字詞分析


近義詞

意思:「全部」

原文 (1) 率:「六國互喪,賂秦耶?」

原文 (2) 舉:「子孫視之不甚惜,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」

原文 (3) 皆:「夫六國與秦諸侯,其勢弱於秦」


古今異義

字詞:「其實」

原文:「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」

古義:它的實際情況

今義:事實上


字詞:「故事」

原文:「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」

古義:舊事

今義:用作講述的事情,稱為故事



六國論|DSE文憑試題目、參考答案


DSE 2018 中文卷一甲部 第1(v)題


題目:

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,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。

諸侯之所大患,不在戰矣。《六國論》


答案:

本來


DSE 2020 中文卷一甲部 第5題


試根據以下《六國論》引文,回答所附問題。

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


題目:

(i) 引文運用了什麼說理手法?(2分)


(1) 夾敍夾議

(2) 先破後立

(3) 比喻說理

(4) 引用說明


A. (1)、(2)

B. (3)、(4)

C. (1)、(2)、(4)

D. (2)、(3)、(4)


答案:

B


題目:

(ii) 作者以「抱薪救火」說明什麼道理?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。(3分)


答案:

作者以「抱薪救火」比喻「以地事秦」的惡果。抱着柴薪救火,柴薪尚未燒盡,火也不會熄滅;比喻六國以地事秦,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,未把所有的土地割讓,秦國的野心也不會消減,結果自招滅亡。


Comments


未命名設計-6.png

想尋找補習老師?立即免費登記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