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國論】全文語譯、內容分析、寫作手法、修辭手法|DSE中文12篇範文|文言指定篇章精讀
- Upskyler
- 2月1日
- 讀畢需時 8 分鐘

《六國論》是DSE中文12篇範文之一,以下整理了《六國論》溫習懶人包,包括全文語譯、注釋、段旨、內容分析、結構分析、論證手法、修辭手法、六國論DSE題目等,助你溫書!《六國論》是作者蘇洵藉記述六國滅亡的歷史,使之與北宋情況相互契合,達借古諷今目的,提醒北宋當權者應有的治國之道,避免重蹈六國覆轍。
六國論|原文、全文語譯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曰: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。」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,故曰「弊在賂秦」也。
六國之所以破敗滅亡,不是因為兵器不夠鋒利,也不是因為作戰能力不佳,其弊病在於割地贈秦。割地贈秦而導致國力虧損,就是滅亡的主要原因。有人說:「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割地贈秦的緣故嗎?」回答:「不割地的國家也因為割地贈秦的國家而滅亡了。」他們失去了強力的後援,無法獨自保全。所以說:弊病在於割地讓秦啊!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;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
秦國除了靠武力攻取他國外,(由於各國割地求和,)小則可以獲得一個城邑,大則可以獲得一座城池。秦國因他國割贈而得的城邑,與戰勝而奪得的相比,實際上要多出百倍;諸侯因割地求和而失去的土地,比起戰敗而失去的,其實亦多出百倍。那麼,秦國最大的貪欲,諸侯最大的禍患,本來就不在於戰爭。回想諸侯的歷代祖先,冒着風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得到尺寸的土地。子孫對待這些土地卻不怎麼珍惜,把它們拿來送給別人,像拋棄野草一般。今日割贈五座城池,明日割讓十座城池,然後才換來一夜安睡。翌日起來環顧四面邊境,秦國軍隊又來到了。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,而強暴的秦國貪欲並不會滿足,諸侯奉獻給秦國的土地愈多,秦國對諸侯的侵略就愈急迫,故此不用交戰,強弱勝敗的局面已經清楚分明了。六國最終滅亡,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古人說:「用土地來侍奉秦國,就像拋擲柴薪去滅火,柴薪燃燒不完,火就不會熄滅。」這句話實在太有道理。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于秦,二敗而三勝;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;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,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於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齊國未曾割地賂秦,最終也隨着五國滅亡,為甚麼呢?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的緣故。五國既已喪亡,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。燕國和趙國的君主,起初有長遠的計策,能夠守護自己的國土,堅持不割地賂秦。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,卻在較晚才滅亡,這正是用兵抗秦的成效。直至燕太子丹以荊軻行刺秦王作為抗秦的策略,才加速了亡國禍患。趙國曾五次與秦交戰,兩次戰敗而三次得勝;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,李牧接連擊退秦軍。及至李牧因讒言陷害而遭殺害,趙國首都邯鄲也淪為秦國的郡縣,真可惜趙國以武力抗秦卻未能貫徹到底。況且燕國和趙國處於秦國差不多已消滅淨盡諸國的時候,可以說是計窮力竭,孤立無援,戰敗滅亡,實在無可奈何。假使當初韓、魏、楚三國都珍惜自己的國土,齊國不依附秦國,燕國不派荊軻行刺,趙國良將李牧仍在,那麼勝敗存亡的運數,假若與秦國相比,或許就不易估量了。
嗚呼!以賂秦之地,封天下之謀臣;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;幷力西嚮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!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
唉!(假如六國)以賂秦的土地來封賞天下的謀士,以事奉秦國的心思來禮待天下的奇才,合力向西抗秦,那麼我恐怕秦人(將害怕得)連吃飯也吞不下去了。可悲啊!具備這樣(有利)的形勢,卻被秦國積累的威勢所脅迫,每天每月割讓自己的領土,以致走向滅亡。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被敵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啊!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於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;茍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!
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,他們的勢力不及秦國,但還是有不靠割地而可戰勝秦國的形勢。如果有廣大的天下,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,那就連六國也不如了!
六國論|重點字詞解釋、注釋
六國論第一段
兵:兵器,借代指軍隊
弊:弊病
虧:減損
或:文言不定指代詞,指有些人、某些人
互:相繼
喪:引申而指喪失、滅亡
率:副詞,全,都
蓋:發語辭,並無實義
獨完:獨自保全自身
六國論第二段
固:原來,本來
思:想
厥:代詞,他們
暴:暴露、顯露
尺寸之地:形容土地之微小
視:看待
舉:全、都
草芥:比喻微賤之物
奉:奉獻
彌:副詞,愈益
判:判別,分別
顛覆:傾覆,滅亡
固:原來,本來
事:侍奉,供奉
六國論第三段
遷滅:指國家滅亡、覆亡
與:相與,交好
既:已經
免:免除,倖免
遠略:長遠之策
斯:代詞,此
效:功效,成果
至:直至
始:才
速:加速
禍:禍患
焉:表示感嘆
連:接續
卻:退卻,指擊敗
洎:到,及,至
以:因
讒:毀謗别人的說話
革:革除
滅:消滅
殆:副詞,幾乎,差不多
誠:實在,確實
向使:假使,假如
愛:愛惜,珍惜
不行:不用
猶:仍舊,還
數:命數
當:假如,假使
量:估量,判斷
六國論第四段
嗚呼:文言感嘆詞,表示悲痛的語氣
禮:動詞,禮待
幷力:合力
嚮:向,面,對
嚥:咽喉
悲夫:文言感嘆詞,表示悲痛的語氣
劫:脅迫,懾服
趨:走向
六國論第五段
茍:假若,如果
從:跟從,依隨
故事:舊事,前例
是:代詞,此,這
六國論|段落大意
六國論共有5個自然段,以下是六國論的段落大意:
段落 | 段落大意 |
1 | 開宗明義,提出中心論點:六國減亡的主因在於割地賂秦。 |
2 | 指出楚、韓、魏(賂秦的國家)如何因賂秦而滅亡。 |
3 | 指出齊、燕、趙(不賂秦國家)滅亡的原因,說明其因賄秦國家而滅亡的道理,進而指出六國抗秦的可行之道。 |
4 | 總結六國的歷史教訓。提出抗秦策略,並感嘆六國未能善用有利形勢而遭秦滅亡。 |
5 | 借古諷今,帶出全文主旨。 |
六國論|全文結構分析
段落 | 結構 | 文章內容 |
1 | 下筆立論、先破 後立 | 全文開首提出「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的駁論,並隨即帶出「弊在賂秦」的論點,開啟下文兩個論點:(一)「賂秦而力虧」,(二)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。
|
2 | 正面論證 | 論證「賂秦而力虧」 割地賂秦(楚、韓、魏)會削弱自身國力,同時壯大秦國,此消彼長。
|
3 | 反面論證 | 論證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、「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 以齊、燕、趙各國勢力孤弱失援論證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」,及燕、趙曾嘗試用兵論證「非兵不利,戰不善」。
|
4 | 提出建議 | 提出賂賄秦國以外的抵抗秦國的策略。
|
5 | 結論、借古諷今 | 借古諷今,指出即使是六國尚有可以戰勝秦國的方法,現今統一王朝應避免重蹈六國覆轍。
|
六國論|論證手法
論證手法 | 原文內容 |
對比論證 |
|
引用論證 |
|
六國論|修辭手法
修辭手法 | 原文內容 |
比喻 |
|
設問 |
|
對偶 |
|
對比 |
|
誇張 |
|
六國論|文言字詞分析
近義詞
意思:「全部」
原文 (1) 率: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
原文 (2) 舉:「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」
原文 (3) 皆:「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於秦」
古今異義
字詞:「其實」
原文:「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」
古義:它的實際情況
今義:事實上
字詞:「故事」
原文:「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」
古義:舊事
今義:用作講述的事情,稱為故事
六國論|DSE文憑試題目、參考答案
DSE 2018 中文卷一甲部 第1(v)題
題目:
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,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。
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《六國論》
答案:
本來
DSE 2020 中文卷一甲部 第5題
試根據以下《六國論》引文,回答所附問題。
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
題目:
(i) 引文運用了什麼說理手法?(2分)
(1) 夾敍夾議
(2) 先破後立
(3) 比喻說理
(4) 引用說明
A. (1)、(2)
B. (3)、(4)
C. (1)、(2)、(4)
D. (2)、(3)、(4)
答案:
B
題目:
(ii) 作者以「抱薪救火」說明什麼道理?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。(3分)
答案:
作者以「抱薪救火」比喻「以地事秦」的惡果。抱着柴薪救火,柴薪尚未燒盡,火也不會熄滅;比喻六國以地事秦,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,未把所有的土地割讓,秦國的野心也不會消減,結果自招滅亡。
Comments